10月11日下午,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老師做客我校第53期“潤德講堂”,為我校師生做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報告會。
活動伊始,文學院郝敬波教授代表學校對徐則臣老師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并向同學們通報了學校“徐則臣研究中心”揭牌成立的喜訊。徐則臣老師對江蘇師范大學的精心安排表示感謝,并表達了自己成為一名江蘇師大人的感受。在講到自己的文學情緣時,徐則臣老師深情回憶,兒時夢想成為一名卡車司機后因一部電視劇又想成為一名律師,直至閱讀了《家族》后,才立志成為一名作家。徐則臣老師認為,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的都是愿意堅持的人,他用27年堅持寫作,花費2年專門訓練如何編好故事,生動詮釋了“成就事業的關鍵是毅力”這一觀點。在談到作家筆下的故鄉與童年書寫時,徐則臣老師說,對一個作家而言,故鄉是空間意義上的童年,童年是時間意義上的故鄉,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時代,而是講述故事的時代。徐則臣老師指出,文學是一個不斷淘汰的過程,文學創作要與時俱進,要想讀懂一個作家,既要讀他最好的書,也要讀他最差的書,去體會他們的成長歷程,去感悟他們的靈感來源,更要去走到他們的身邊,這樣才能在文學作品與作者之間建立一座橋梁,通向社會,通往時代。此外,徐老師還寄語同學們,視野決定高度,希望大家要做一直奔跑的人。
活動尾聲,十位同學在抽獎環節有幸獲得徐則臣老師的親筆簽名,并與徐則臣老師合影留念。最后,徐則臣老師對同學們寄語“有好文學才有好人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