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0月26日報道我校外國語學院學生立足文物翻譯講好中國文物的國際故事,報道內容如下:
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立足文物翻譯講好中國文物的國際故事
“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通過數字化的方式觀察文物,領略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接下來我要用專業所學把文物的故事講給更多的國際友人聽。”日前,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好講活中國文博故事,助力中華文化出圈出海”實踐團成員來到安徽博物院,團隊成員、英語師范專業本科生廉思源難掩興奮。
實踐團成員來到這里后,“沉浸式打卡”安徽博物院,圍繞如何做好文物翻譯工作展開了細致化調研。作為安徽博物院首個線下數字體驗館--安博智時空文博體驗空間,借助一方小小的觸摸屏,運用動畫、VR互動等方式更加精確立體地呈現出了文物的細節,團隊成員在互動體驗中與博物館工作人員暢談我國古代青銅文化的國際傳播現狀。
讓文物“活起來”的同時,如何才能讓文博故事在國際上“火起來”?針對這個問題,實踐團成員分析了收集的382份海外友人對文博文化了解程度的調查問卷以及當前文博故事的典型傳播案例,制作了詳細的數據圖表。研究表明,文博故事的翻譯現狀不佳,存在翻譯空缺、譯文信息不對等,文物名稱錯譯等問題,翻譯質量亟待提升。對此,團隊成員討論發現文博故事“火起來”需要搭建優質的文化溝通橋梁,凝練翻譯策略,培養高質量翻譯人才,講對、講好、講活中國文博故事。“文物翻譯是文化對外傳播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博物館利用優秀的外語譯本,再輔助以一定的宣傳方法,那么中國博物館的海外影響力將更加擴大,將更有助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實踐團指導老師、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張繼光說。
據了解,從去年12月成立至今,該實踐團前往10省(市)40個博物館,對各館文物翻譯情況、數字化展覽和文創產品開展調研,并結合文獻研讀、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等撰寫調研報告,研究項目在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江蘇省選拔賽中榮獲省級特等獎獎項并成功晉級國賽決賽。
博物館是文化傳播的一扇窗口,通過此次實踐調研,團隊成員結合安徽博物院的特色、“博物館+”模式、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對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兼容并包、歷久彌新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文博文化有了更全面、更細致的認識,更加堅定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外推廣的決心。“青年是文化的傳承者,是破解文博出圈出海的‘流量密碼’,對于實踐團成員來講,在開展文物翻譯調研和實施工作的同時,不斷增強了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主動擔當作為的能力。未來,我們的大學生志愿者將繼續為講好新時代文博故事,更好地為助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貢獻青年智慧。”對此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李曉宇表示。(劉涵吳向裕 劉子馨)
報道網址鏈接:
http://zw.china.com.cn/2023-10/26/content_1167755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