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5月9日報道我校劉偉杰教授團隊科研項目太空返回,報道內容如下:
神舟十七號帶回“太空快遞”徐州順利“開箱”
在經過3個多月的太空之旅后,由江蘇師范大學劉偉杰教授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開展的空間生物被膜科研項目,近日順利完成在軌實驗,項目所用生物被膜培養芯片貨包隨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順利返回,目前樣品已經運抵江蘇師范大學實驗室。據了解,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下的生物被膜分子機制研究,對空間站微生物污染防控策略的優化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的科研成果,有望為我國空間站微生物生物被膜的防控和應用奠定理論基礎。
“經過確認,實驗樣品結構及其內部微生物狀態完好,生物被膜培養在軌實驗取得圓滿成功!”日前,在江蘇師范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微生物生物被膜實驗室,劉偉杰教授和相關載荷工程師共同對搭乘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的生物被膜培養芯片進行拆封。隨著現場近3個小時核驗工作的順利結束,該項目也正式進入了全新的研究階段。
生物被膜對菌體可以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使外界物質很難直接接觸到微生物并對其造成傷害,也因此導致極強的耐藥性。
“它就如同天然包被的膜狀堡壘,廣泛附著于醫療設備、工業管道等物體表面上。它可以充分保護細菌,使細菌能夠抵抗諸如抗生素和清洗劑的殺滅作用,因此微生物形成生物被膜分子機制的研究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熱點。”劉偉杰說。
劉偉杰介紹,在長期密閉的空間站環境下,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量往往更大,三維結構也往往更復雜,這些特性會導致空間生物被膜更難徹底清除,造成空間站污染微生物反復滋生,這可能會引起設備腐蝕、威脅航天員身體健康。因此,微生物污染與防控成為眾多專家學者頭疼的科學問題。
劉偉杰長期從事微生物形成生物被膜的分子機制和防控策略研究。在此次在軌科研任務中,劉偉杰在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對實驗進程進行了全程連續監控,在神舟十七號乘組航天員的協助下進行了多次天地協同操作,在軌試驗順利完成。
劉偉杰說,該項研究不僅可以指導空間站微生物污染防控,而且未來還可能指導地面醫院重癥監護室等特殊密閉場所生物被膜的防控。(通訊員吳向裕 王晨旭 徐婉益)
報道網址鏈接:
http://szb.xdplus.cn/xdkb/pc/content/202405/09/content_37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