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客戶端11月1日報道我校女研究生在音樂節上手語翻譯,報道內容如下:
研究生女孩音樂節上手語翻譯歌曲火“出圈”,被贊“空氣吉他王者”
在前幾天的徐州馬陵山花廳·河流音樂節上,一位手語翻譯女孩在臺上一邊隨著音樂起舞,一邊用手語翻譯出歌曲,成為音樂節的一個亮點。這個女孩是江蘇師范大學的手語播音與主持專業碩士生李沛穎,她喜歡手語,熱愛音樂,與主辦方面向聾人的無障礙措施雙向奔赴,成就了一場完美演出。有網友評論:第一次感受到手語翻譯也可以這么有律動、有情緒和感染力,聾人的世界也是可以絢爛多彩擁抱音樂的。“希望更多更好的手語老師加入進來,有更多聾人朋友進入音樂節現場享受音樂。”
音樂節和手語雙向奔赴
讓更多聽障人士享受音樂
10月25-27日,河流音樂節在徐州新沂馬陵山花廳部落景區舉辦,20多支樂隊和數萬樂迷一起狂歡。吸引樂迷目光的除了樂手,還有臺上的手語翻譯李沛穎,她不僅用手語翻譯出每一句歌詞,還隨著音樂起舞,間奏時做出彈吉他的動作,被人們稱為“最佳空氣吉他”,成為音樂節的一個亮點。
李沛穎來自河南,今年24歲,專業學習手語已有7年,“當初選擇這個專業是有點偶然。因為以前看新聞聯播的時候,注意到屏幕的角落有位手語翻譯,覺得手語比英語還有意思,就想嘗試一下。”于是她在2018年高考的時候報了鄭州工程技術學院的特殊教育專業,方向是手語翻譯。
2022年本科畢業后,她考上江蘇師范大學的播音與主持專業碩士,方向是手語播音與主持,這是全國首個手語播音主持專業碩士點。讀研期間,她參加過很多面向聾人的公益活動,慢慢喜歡上這個群體。
李沛穎參加手語活動
李沛穎很喜歡音樂,經常到各地參加音樂節活動,也關注音樂的手語表達。“上手語課的時候,老師講到過藝術手語方面的內容,如手語音樂、手語詩歌、手語話劇等等,那時候就挺感興趣。大學時曾經和聾人手語老師一起拍了一首《萬疆》,在手語翻譯和聾人圈子里小火了一把。”
李沛穎成為音樂節上的手語翻譯源自于一則招募音樂節手語翻譯的廣告。馬陵山河流音樂節主辦方負責人王麗娜記得,她看到李沛穎發過來的手語翻譯視頻感動得哭了。“我覺得那種無聲的表達很感人,太多時候我們把聽障人士遺忘了,所以我們就決定聘請李沛穎擔任手語翻譯。”
王麗娜說:“我們去年在宜興辦音樂節的時候,就推出了針對肢殘人士的友好措施,讓他們可以享受音樂現場。今年籌備馬陵山河流音樂節的時候,我們就想讓聽障人士也有機會參與進來。在所有的特殊人群中,聾人可能離音樂是最遠的,很多人會覺得他們可能永遠不需要聽音樂,不需要去音樂節現場。實際上聾人是有音感的,而且現場的低頻震動用身體也能感受到,和上萬人一起狂歡的氛圍更是無與倫比。”
聾人也能參加音樂節
社會中無障礙措施越來越多
李沛穎說,聾人的發音系統一般是非常健全的,只是聽覺存在問題,而且聾人的聽覺是分等級的,“一點聲音都聽不到的人非常少,大部分都有一定的聽力殘余。”
音樂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韻律。李沛穎說,腦科學試驗證明,聾人讀詩聽歌的時候,腦電反應和健全人是相似的,所以聾人對韻律是有感知的。很多聾人也很喜歡音樂。她有一位聾人朋友對高音的感知不明顯,但對低音有反應,“他平常也喜歡聽歌,戴著降噪耳機,他把低音拉到最高,把高音拉下來,這樣聽歌。”
李沛穎在科普聾人知識
手語作為一種語言,同樣是有韻律存在,主要體現在每一句話結尾的手型、手語位置或者表情等,所以聾人能夠通過手語翻譯感知到音樂。另外,聲音是通過空氣振動等物理方式傳播,在音樂節、演唱會這樣的現場,聾人也能感受到音樂帶來的身體上的觸感,那種熱烈的氣氛更是聽錄音、看視頻無法比擬的。所以,聾人也有參加音樂節這類活動的需求。
近些年來,我國針對聾人等特殊群體的無障礙措施有了很大進步,2023年《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生效,明確提出應當為殘疾人獲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保障他們平等、充分、便捷地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很多電視頻道、影視劇以及一些明星演唱會上慢慢增加了手語翻譯。不過,在國內音樂節提供手語翻譯,馬陵山花廳·河流音樂節可能還是第一次。
“空氣吉他的王者”
讓樂迷知道“音樂是可以看見的”
10月25日,徐州馬陵山花廳·河流音樂節開幕,李沛穎站到了舞臺上,成為演出團隊的一員。
在音樂節上設手語翻譯對李沛穎、導演和主辦方來說都是第一次,她事先研究了一些國外音樂節上的手語翻譯表演,但當真正登臺,起初還是有點忐忑,擔心手語翻譯會破壞樂隊的整體協調性,就站在了舞臺面對觀眾的左后角,“導演其實是想讓我再往前站一點,跟樂隊融入到一起,甚至可以站在主唱旁邊。我想了想,說先站在旁邊試一下,看看觀眾的反響,如果很好,下次再更深入地融入進去。”
李沛穎在音樂節上用手語翻譯歌詞
第一天是從晚上6點到9點,之后兩天都從下午1點持續到晚上9點。大約6萬人參加了這場音樂節,現場氣氛非常熱烈。李沛穎在三天時間里越來越熟練,翻譯歌詞,還加入自己的表演,因為經常用手模擬彈吉他的動作,被稱為“空氣吉他的王者”, 讓樂迷們知道“音樂是可以看見的”。
李沛穎的“空氣吉他”
各個樂隊一直跟李沛穎說辛苦了,“蛙池樂隊主唱金依依老師在演出時跑到我身邊一起互動,虎嘯春的主唱最后跟我一起在臺上合影,下來后還送了一張CD,上面寫了很長一段話,我很感動。”
音樂節上的手語翻譯火了
希望更多人關注聾人群體
連續做了三天音樂節手語翻譯,結束后李沛穎回家倒頭就睡,“睡醒之后翻看網絡,才發現我火了。音樂節手語翻譯把專業應用到了實際,不僅給聾人提供了便利,也讓大家更了解聾人這個群體,還是挺開心的。”
一位樂迷談到她時表示:“這次河流的手語老師也是舞臺最好的表演者,是每個樂隊的最強編外樂手,每一段沒有唱詞的間奏,都在賣力地演奏各類空氣樂器,第一次感受到手語翻譯也可以這么有律動、有情緒和感染力,聾人的世界也是可以絢爛多彩擁抱音樂的。”
李沛穎在音樂節舞臺上
還有位樂迷發帖自問自答說:“音樂節配手語老師是不是作秀和自我感動?我覺得不是。哪怕這場音樂節沒有任何一位聽障人士在場,但也可以在現場觀眾的心中種下一顆‘我們的生活還有聽障人士’這樣的種子。大家來自各行各業,任何一顆種子在茫茫未來中發芽,為聽障人士帶去一點點便利,這就是好事。更何況這番景象還會打動用網線看音樂節的每個人,讓我們不要忘記那一群和我們有點不同的人。”
王麗娜也稱,這次河流音樂節有聽障人士參加,不過數量不多,但有了手語翻譯,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受音樂節歡迎的,會有越來越多的聽障人士喜歡現場音樂,這個市場也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李沛穎告訴記者,以后如果還有演出機會,很樂意繼續參加。希望下一次可以跟樂隊更深入融合,也希望會有更多更好的手語老師加入進來,有更多聾人朋友進入音樂節現場。
報道網址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