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12月20日頭版關于徐州高校科研推動校地融合的綜合報道中,報道了對我校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成功經驗的介紹,以及對物電學院黨委書記王夫壽同志的采訪內容,報道內容如下
徐州挖掘本地高校資源推動校地深融:科研成果“接地氣”,市場開發“有人氣”
在日前公布的2023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徐州市29個項目獲獎,其中高校牽頭或參與的項目有19項,占比65.5%,同比增加10項。
12所高校、26.8萬在校大學生,是徐州不可多得的科創資源;全省三大科創圈之一、獲批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更是徐州難能可貴的發展機遇。徐州用好本地資源、抓好重要機遇,推動校地合作走向深入,讓冒著“熱氣”的科研成果,在市場上也有“高人氣”,為地方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重發展,在主陣地助力地方經濟
當前,徐州的產業發展正經歷向中高端制造業轉型、從傳統工廠生產組織形式向智能化改造的過渡期,企業主體需要科技賦能。作為科技、人才資源的富集區,徐州高校成為科技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
重長遠,讓“有組織”推動多方共贏
校地合作不能只是“掛個牌子”,成果轉化也不能只是“短期行為”。徐州注重實效,看重長遠,在多方共贏中實現項目更可持續。
“項目從無到有,由科學家團隊、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徐州經開區三方持股,再加上徐州醫科大學實現四方共建,這樣也有利于本土創新和就地轉化。”長三角國創中心細胞治療藥物研究所執行所長施明介紹,其研究成果不僅獲得2023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還帶動周邊發展成生物醫藥產業片區。項目所在的大廟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激發東湖醫藥創新港的發展潛力,加強復星醫藥、睿景生物、思路迪等生產研發企業的培育,積極鏈接醫學高校資源,不斷放大醫藥行業人才資源優勢。
“推進‘產學研用’應建立四個‘有組織’,即有組織的科研、有組織的對接地方政府、有組織的對接企業、有組織的開展研發,通過大兵團作戰改變過去的單對單。”江蘇師范大學物電學院黨委書記王夫壽表示,他們在徐州3個地區建立的3個新型研發機構,均發展勢頭很好。“以前是我們找企業,現在是企業絡繹不絕地找我們,就連和專業不搭邊的農業企業都來咨詢,我們后來推薦給學校的相關院系,可見企業對我們的信任。”王夫壽說。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徐州打造科技創新四鏈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匯聚各產業的技術需求、資金需求、人才需求、政策支持等,為“343”創新產業集群提供產學研對接、成果展示、人才引薦、資金對接、促進技術交易等服務。僅在企業融資方面,今年徐州已幫助108家企業實施專利質押融資貸款139筆,發放貸款10.38億元,為企業節省融資成本1895萬元。
報道網址鏈接:
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12/20/node_1.html#content_1402900